Monday, August 11, 2025

高山、湖泊、城堡与旧城的回声—2025巴伐利亚浪漫童话游 (上)

德国的巴伐利亚对我而言是一个早已埋藏在心底的童话。小时候看《茜茜公主》电影,那片雪山环抱的湖泊、绿意盎然的山谷,还有散落在晨雾中的古堡,早就与那不羁与温柔的少女公主骑马穿林一起深深地植入我的记忆。今年5月下旬(5月22日-6月2日)我终于如愿以偿拉着Charles前往巴伐利亚去寻找属于现实中的那一抹童话与浪漫。

第一站:Wurzburg(乌尔茨堡)

一路飞行中半梦半醒,在23日当地时间10点我们顺利到达法兰克福。在机场租了辆Hybrid的小SUV之后,两人直接上了高速驶向我们在巴伐利亚的第一站 Wurzburg(乌尔兹堡)。德国的高速果然名不虚传,上去没多久之后就到了‘无限速’区,我们开着120公里/小时的车速却只敢在最右侧的慢车道看着一辆辆BMW、奔驰、保时捷...以近200公里/小时的车速从我们身边飞驰而过。从法兰克福到乌尔兹堡开车仅一个多小时,沿路没感觉和加拿大有很大差别,只觉得德国绿化很不错,新能源投资也很大,一路不少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设备。

但是等接近乌尔兹堡,一切就变得截然不同:车窗外,风景忽然变得温柔起来。小路两旁,是低矮的葡萄藤和错落有致的红顶房子,偶尔还能看见斜坡上蜿蜒的葡萄园,绿意层层,像是为这座城市铺上的迎宾地毯。道路渐渐变窄,地下的青石板路面泛着微微的光,沿途的小巷里古朴的房屋和石墙,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到了中世纪。我们在老城边缘的乌尔兹堡宫(Residenz)前的广场停下车后,先在宫殿外的Residenz花园闲逛。午后,阳光洒在乌尔兹堡宫的金色外墙上,整个古建筑在蓝天白云下明亮得像幅宫廷古画。走进Residenz花园,脚下是细碎的白色砂石路,花园的两旁是经过精心修剪的林荫道,枝叶层层叠叠,仿佛整个空间被裁剪成一幅规整而宁静的绿色长廊;花园的中心修整仔细的花圃和草坪错落有致,一簇喷泉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彩虹;各种石头雕塑静静伫立,灰白的石质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光泽,岁月的痕迹在表面勾勒出细腻的纹理。在这里历史与自然交织得恰到好处。


Wurzburg Residenz 花园 1


Wurzburg Residenz 花园 2


Wurzburg Residenz 花园 3


出发前多伦多一直阴雨连绵, 到了这里阳光灿烂、蓝天白云,虽然我们过去的一天半才睡了几个小时,但是这时却心情大好、精神奕奕,直接从花园的侧面绕出去,随性地在老城闲逛,欣赏各种不同风格(巴洛克、洛可可、中世纪)的建筑,不知不觉就走到了Market Square(集市广场)。这里是乌尔兹堡最热闹的地方,广场不大,却被彩色立面的老房子包围着。 广场里不少露天咖啡馆和集市,摊贩们在阳伞下摆满了鲜花、水果、蔬菜和当地的葡萄酒,游客与本地人交错而过,阳光在广场的石板上跳跃,连空气都带着温暖的浮动感。广场的一角,Marienkapelle(圣玛利亚教堂)静静地伫立着,尖顶高耸入云, 哥特式的红色外墙在蓝天下格外醒目,像一位守望者,静静注视着广场的热闹与繁华。推开厚重的木门,走入圣玛丽教堂的那一刻,喧嚣的市集声仿佛被隔绝在门外,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宁静与庄重。教堂内部空间并不算宏大,但高耸的穹顶与优雅的哥特式拱顶结构,依旧给人一种肃穆、向上的力量感。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洒入,斑斓的光影投射在石墙与地面上,仿佛整座空间都浸润在温柔的光晕之中。教堂的主祭坛简洁而古朴,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反而多了一份宁静纯粹的宗教氛围。


Market Square 1



Market Square 2



Marienkapelle


我们在集市买了一些新鲜水果后继续前行,参观了德国第二大罗曼式教堂圣基利安大教堂(Dom St. Kilian)。教堂尽管整体风格偏向质朴,但细节之处却不乏华丽:祭坛处金色与大理石交织,装饰着复杂的浮雕与巴洛克风格的艺术作品,透出中世纪与巴洛克艺术的融合之美。


Dom St. Kilian


继续往前走就到了乌尔兹堡的地标——老美因桥(Alte Mainbrücke)。石桥横跨美因河,两侧排列着高大的圣人雕像,仿佛在阳光下默默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市。桥头上,三三两两的人们端着葡萄酒杯,或倚着栏杆聊天,或低声交谈,很奇特的体验。 穿过人群走到桥的另一头,人渐稀少,靠着栏杆,看美因河静静流淌,水面倒映着教堂尖顶与老城的轮廓,仿佛时间在这里都被放慢了脚步。

Alte Mainbrücke 1


Alte Mainbrücke 2


逛了三个多小时我们俩有点累了,于是吃点早晚饭就开车到下一站罗滕堡(Rothenburg ob der Tauber)附近的一个B&B - Hotel Gasthof zum Schwan,登记入住后倒头就睡。 


第二站: ‘浪漫之路’上的三个小镇

24日睡到自然醒在B&B的餐馆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后我们开始了‘浪漫之路’小镇游。德国‘浪漫之路’(Romantische Straße) 是一条经典旅游路线,全长约350公里,北起Wurzburg(乌尔茨堡) ,南至新天鹅堡与菲森(Schwangau & Füssen),沿途串联起一座座中世纪古镇、巴洛克宫殿、童话般的城堡与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三个毗邻的经典小镇Rothenburg ob der Tauber (罗滕堡) ,Dinkelsbühl (丁克尔斯比尔)和Nördlingen(诺伊林根)来体验德国中世纪的风情。

早晨先到了最著名的据说游客也最多的Rothenburg ob der Tauber (罗滕堡)。小镇几乎没有受到二战破坏,保留了大量13~15世纪的建筑,房屋多为传统的彩色木筋房 ,房子外墙色彩五颜六色,房屋外形很有特色:斜屋顶、木梁、雕花窗框, 配上窗台的鲜花和绿植,好像是从古老画卷中走出的风景 。我们到的时候比较早,游客还不多,于是我们就从古城墙一侧的城门进入古城,然后悠闲地在一条条小巷中穿行。小巷时而狭窄弯曲,时而豁然开朗。漫步在鹅卵石街道,就像穿越回了几百年前,误入了一本中世纪的童话书:抬头看,古老的钟楼和石墙诉说着中世纪的静谧与厚重;转角处,五彩的墙面、古旧的木门、窗台上盛开的鲜花、甚至屋檐下低垂的铁艺招牌,处处都透着古朴与浪漫。这里不需要特意去什么打卡点,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建筑本身就像是时光遗落下的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布。慢慢的游客越来越多,城中心的停车场来了不少大巴,我们虽然意犹未尽,但是还是在人潮汹涌之前离开了古城向下一个小镇出发。


Rothenburg ob der Tauber 1


Rothenburg ob der Tauber 2


Rothenburg ob der Tauber 3


Rothenburg ob der Tauber 4


Rothenburg ob der Tauber 5

第二个小镇Dinkelsbühl (丁克尔斯比尔)与更为知名的罗滕堡相比,这里少了些游客的喧嚣,却多了几分中世纪原汁原味的宁静与真实。小镇色彩特别温柔,五彩的房屋一栋接一栋,粉色、鹅黄、天蓝、砖红,色彩温柔又不张扬。精致的木结构框架、斜坡屋顶与老式木门,把德国乡镇的古朴与童话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小镇广场上有不少露天咖啡馆,阳伞下坐着三三两两的游客聊天、晒太阳,一切都很安静、很休闲。我们俩逛了一会儿有点饿,就找了个小咖啡馆,买点德国的大面包三明治,边吃边看风景。突然发现对面教堂的屋顶上有不少鸟巢,鸟巢边或站或趴着几只身材高挑修长,羽毛洁白如雪,翅膀边缘点缀着深黑的羽色的大鸟,搜索了一下才知道这种鸟叫白鹳(White Stork,德语:Weißstorch),每年春天从遥远的非洲飞回德国繁衍后代,被德国人视为吉祥、幸福与新生的象征。小镇很有古风,正当我们出了老城墙准备离开的时候就看到一队穿着中世纪士兵服的年轻人在鼓乐声中整齐地向老城进发,不知是去参加什么仪式。   


Dinkelsbühl 1


Dinkelsbühl 2


Weißstorch


Weißstorch photos

穿着古装的队伍


继续往南开就到了第三个小镇Nördlingen(诺伊林根),这个小镇建在一个直径约25公里的巨大陨石撞击坑‘里斯陨石坑(Ries Crater)’之上,城中的石材与建筑,很多都含有微小的陨石矿物,甚至连镇中心的圣乔治教堂的塔楼,都是用陨石冲击形成的石料建成,非常独特。小镇被至今保留完整的13/4世纪建造的2.7公里老城墙环绕,站上古城墙俯瞰城中,红瓦屋顶鳞次栉比,街道蜿蜒曲折,教堂高塔穿插其间,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塔楼都好像在低声讲述着千万年前的陨石之约与千年不变的时光故事。下了城墙走到镇中心的圣乔治教堂,进入侧面高达90米 的“丹尼尔”塔楼,仅容一人行走的狭窄石阶蜿蜒盘旋而上,空气中弥漫着微微的石灰气息。刚开始还觉得轻松,脚步随着节奏慢慢向上,可越往上,楼梯越窄,空间越封闭,楼梯像没有尽头地绕着塔身一圈圈转,头顶的光亮始终遥不可及。一圈又一圈,视线随着旋转的楼梯不断重复,像被困在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里。转了不知多少圈,终于推开最后一道木门,迎面而来的阳光与清新的微风像是救赎般涌了进来,空气豁然开朗,视野也瞬间打开。放眼远处:广袤的田野与森林铺展开去,隐约还有些高山的轮廓;低头望去:古老的城墙宛如一圈沉稳厚重的石色纽带包围着小城,纵横交错的街道如同棋盘般延伸,红瓦彩墙的木筋房错落有致。教堂钟声悠扬传来,整个世界仿佛一下子安静下来。这时突然见到一只白鹳展开宽大的羽翼,黑白相间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着微光,身姿轻盈地从一座教堂的屋顶起飞滑向蓝天,没有急促的扑扇,只有从容的滑行,仿佛整个天空都是它的舞台。


Panorama View of Nordlingen


老城墙 1

老城墙 2


Nordlingen街道


View from Daniel Tower


逛完三个小镇后我们回到住的B&B,在他们自己的餐厅里品尝了当地特色的烤猪肩肉和炸猪排,除了土豆包平淡无味,其他的菜味道挺鲜美,配上德国啤酒吃得满足又痛快。

烤猪肩肉和德国土豆包



第三站:UNESCO世界文化遗产- 小城Bamberg(班贝格)

25日,离开了住了两晚的B&B,我们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开车前往被评为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德国中世纪宗教中心小城Bamberg(班贝格)。这座城市被称为“法兰肯的罗马”,不仅因为它和罗马一样,依山而建,分布在七座小山丘上,更因为这里悠久的宗教传统与丰富的文化遗产。 到了Bamberg古城中心Information center的地下停车场停好车后,我们穿着雨衣打着伞开始雨中漫游小城。

细雨笼罩下的班贝格古城仿佛被轻柔地洗涤过,街道、屋顶与教堂尖塔都散发着湿润的光泽,色彩因此愈发饱满浓郁,透出一份深沉而静谧的美感。 走在雷格尼茨河上的石桥上,旧市政厅静静伫立在川流不息的水面上,彩绘的墙面在雨水的洗涤下显得更加柔和,整座建筑仿佛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幅历史画卷,朦胧又梦幻。在老城里闲逛,漫步在湿滑发亮的鹅卵石路上,欣赏风格和颜色各异的建筑和教堂——罗曼式的厚重稳健,哥特式的尖锐挺拔,文艺复兴的典雅细致,巴洛克的华丽繁复,直到那些温暖质朴的木筋房,仿佛走进了一部跨越千年的老电影。走了不多久到了小威尼斯(Klein Venedig) ,雷格尼茨河静静流淌,水面泛着细碎的波光 ;河对岸一排排老房子依水而建,彩色的倒影在水面上若隐若现 ;河这岸长满浓密的水草野花,被雨中浇灌的鲜艳欲滴;整片景色像一幅湿润的水彩画。

Bamberg Altes Rathaus (旧市政厅)


进入老城



雨中的小街1


雨中的小街2



小威尼斯(Klein Venedig)


在狭窄的小巷中穿行,走着走着,拐个弯,眼前便是一座古朴的教堂-圣伊丽莎白教堂(St. Elisabeth Kirche) ,教堂外灰色的石墙上爬满了粉红的玫瑰,旁边小喷水池上竖立着圣徒的雕像;教堂外观线条流畅,整体造型优雅,典雅的雕饰与班贝格老城的古朴街巷相映成趣。步入教堂内部,温暖的光线透过彩绘玻璃洒入,木质长椅与细腻的壁画共同营造出安静肃穆的氛围。和古城的St. Jakob Kirche和St. Martin Kirche教堂们比这座教堂比较小巧,但却处处透露出法兰肯地区宗教艺术的典雅与生活气息,是游走老城街巷中,不经意间邂逅的一抹宁静。


教堂外的雕塑


教堂的外观


典雅的小教堂


逛了一会儿老城后,我们沿着Elisabethenstraße缓缓向上攀行,到了建在山坡上的米夏埃尔山修道院(Michaelsberg Monastery) 的外墙,从一条绿色幽径向上绕行,终于到了修道院上著名的Panoramaweg Michelsberg 观景台,这时整座班贝格古城尽收眼底:红色屋顶密密层层地铺展在脚下,雷格尼茨河如银色的丝带蜿蜒穿城而过。向另一个方向看去:近处山坡下,修道士种植的葡萄园一片翠绿,雨后的叶片闪着晶莹的光泽;远处,其他山坡上的教堂尖塔静静矗立在城市与群山之间,仿佛守望着这座中世纪古城的宁静与历史。


俯瞰Bamberg 1


俯瞰Bamberg 2



葡萄园和教堂


从观景台下来,我们又参观了Bamberg最重要的宗教地标、融合哥特与罗曼风格的班贝格大教堂(Bamberger Dom)和曾为主教旧居的Alte Hofhaltung。最后来到了大教堂广场对面建于17世纪初的班贝格主教接待来访的王公贵族、举办重要宗教和政治活动的新宫(Neue Residenz),充分感受当时巴洛克与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奢华生活标准: 我们在内部的画廊展馆看到一副画了当年宫殿里的装饰:整整一面墙上挂了几十幅名画,真令人叹为观止。而新宫的宴会厅更是奢华得令人目不暇接:高大的窗户引入明亮的自然光,墙面与天花板上布满繁复精美的金色线条与巴洛克风格的壁画,巨大的水晶吊灯悬挂其间,晶莹闪耀。脚下的大理石地面泛着微光,仿佛依稀还能听见往昔盛宴与低语的回音。 新宫背后还有一个玫瑰园(Rosengarten),走进去一阵淡淡的花香扑面而来。花园中央与四周点缀着数座古典风格的石雕塑,或立于花坛之中,或倚靠在小径一侧。那些雕塑多为神话人物或寓意性的形象,虽然风雨侵蚀,石面早已斑驳,但依旧轮廓分明,带着欧洲古典艺术的韵味。


新宫的宴会厅


小接待厅



玫瑰墙


玫瑰园的雕塑


游完新宫之后我们离开了Bamberg,开车到下一站Regensburg订好的Hotel,在Hotel附近一个不错的意大利餐馆吃了特色的小Pizza后就休息了。


第四站:UNESCO世界文化遗产-Regensburg(雷根斯堡)

Regensburg(雷根斯堡) 在慕尼黑以北约125公里,位于多瑙河畔, 在中世纪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重要政治与贸易中心, 是德国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市之一。这里不仅是参观中世纪建筑文化的好地方,而且在多瑙河周边有不少专用车道供大家骑车行走。早晨两人开车到古城对面的停车场,停车后走上Eiserne Brücke桥,眺望周围。在阳光明媚的蓝天下,多瑙河在脚下缓缓流淌,河水清澈平静,映照着天上的白云与两岸的建筑。右侧远方是著名的建于12世纪、十字军东征的重要通道 Steinerne Brücke桥,石桥的多个石拱横跨两岸,与倒映的云影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桥上的塔楼依然屹立,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左侧城市天际线被Dom St. Peter(圣彼得大教堂)的双塔划破,那尖耸的哥特式尖塔挺拔俊秀,深灰色的尖顶仿佛在与云朵低语 ;教堂周围是一排红屋顶的老房子,在浓密绿树的掩映下更显古朴典雅。桥下河边停泊着几艘白色游船,偶尔有微风吹皱水面,倒影轻轻晃动。


Eiserne Brucke 1


Eiserne Brucke 2


穿过Eiserne Brucke桥,不远处就是那座令人肃然起敬的 Dom St. Peter(圣彼得大教堂)。站在教堂前仰望,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双塔在阳光下线条分明,繁复的尖拱、飞扶壁与圣人雕像把灰白石墙装点的精美华丽。进入教堂,室内幽暗而庄严,拱形穹顶之上,微光透过彩绘玻璃窗洒落下来,色彩斑斓,主祭坛高高在上,金光闪闪的圣像与精细的雕刻静默地诉说着中世纪工匠的虔诚与技艺。

走出大教堂,眼前豁然开朗,迎面是开阔的 Cathedral Square(大教堂广场)。广场由鹅卵石铺成,四周环绕着古朴的房屋与咖啡馆。旅人三三两两坐在露天座位上,喝着咖啡、晒着太阳,也有人静静地望着教堂塔楼出神。我们顺着广场东侧的小道,缓缓走进一片被色彩明亮的中世纪民居围绕的小巷。这里的建筑保留着数百年前的模样:淡黄、浅粉、赭红的墙面在阳光下宛如调色板上温暖的色块,木梁镶嵌在石墙之间,鹅卵石地上不时放着一些绿色盆栽,空气中弥漫着植物与咖啡交织的香气。巷子蜿蜒曲折,没有现代城市的匆忙与嘈杂,仿佛每转一个弯,就能遇见一段故事。小巷两侧偶尔开出小巧的画廊、陶艺店或传统甜点铺,有时路边还摆放了几张小桌椅供客人喝咖啡、休息。阳光从房屋缝隙间斜照下来,把墙面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是时光透过旧城织出的温柔滤镜。

Dom St. Peter


Cathedral Square


小巷 1


小巷 2

小巷 3



在老城区逛到中午,我们驱车来到雷根斯堡火车站,在车站外的 Rent-A-Bike 各自租了一辆 Hybrid 自行车,准备以另一种方式—车游—重新认识这座古老的城市。从火车站出发,我们先骑回老城区。在蜿蜒曲折的鹅卵石巷道中骑行,是一次别具一格的体验。鹅卵石铺就的小路高低不平,车轮不断被拱起的石块弹起,每一次颠簸都从车把传到手腕,再一路震进肩膀,像是这座城市以最原始的脉搏,在向我们诉说着时间的沉淀与岁月的纹理。


在老城骑行 1


在老城骑行 2

绕过古老的广场,穿过蜿蜒曲折的小巷,我们一路骑行来到Holzländestraße。顺着这条街一路向西,很快就接上了多瑙河畔的自行车专用道,终于开启了我心心念念的多瑙河骑行之旅。河边的骑行道平坦宽阔,视野一下子开朗起来:一侧是缓缓东流的多瑙河,水面在阳光下泛着闪闪银光;另一侧是不时掠过的绿地与林荫,树影斑驳,随风轻晃。河对岸时而出现色彩斑斓的民居、小巧的教堂和静默的古堡,仿佛一幅不断展开的风景画。偶尔还能见到小船悄然滑过水面,荡起一圈圈柔和的涟漪。微风从河面徐徐吹来,带来一丝凉意;林荫间不时传来鸟鸣清脆,仿佛在为这段旅途伴奏。骑着骑着,我耳边仿佛响起那熟悉的旋律——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轻柔而欢快,和眼前的风光完美契合,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份宁静与愉悦之中。

沿着河南岸骑了近10公里我们从一座石桥穿行到河的北岸往回骑。不久后,我们穿过一片种植整齐、阳光斜洒的葡萄园,满眼翠绿,一排排葡萄藤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欢迎过客的到来。再往前,是一个安静的小镇,道路边是错落有致的民居和干净整洁的小花园。小镇仿佛时间停滞般安详,只有几位当地悠闲地在门口晒太阳。我们放慢速度,享受这份慢节奏与静谧。离开小镇后,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与Regen河交接处沿着Regen河北上,这条支流水面较窄,两岸绿意盎然,自然风光更为质朴。河道蜿蜒,骑行道时而贴水而行,时而穿入林间。林荫下空气清凉,阳光被树叶筛得细碎,洒在路上斑驳陆离,鸟鸣声清脆,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骑到近25公里的地方我有点累了,就找了一片绿地上的休憩区,坐在野餐桌边,吃点点心,听听鸟鸣,看看水流。看了一会儿,过来了一位跨着驮包的长途骑行者,和我们用德语打招呼,Charles就和他开始一个用英文一个用德文鸡同鸭讲地聊起他的bike和驮包,估计是他一个人骑了一大段路有点寂寞,抓住一个听众不管听不听得懂就谈性大发。:)告别了热情的骑行者后,我们往回骑到了石桥Steinerne Brücke,从北岸看老城区的红屋顶和尖塔在阳光下层层叠叠地展开,仿佛在时间与空间之间,从自然风光到千年历史,完成了一次悄无声息的转换。


多瑙河畔 


多瑙河畔骑行集锦

石桥 1


石桥 2


第五站:慕尼黑

5月27日,早晨阴云密布,我们离开了Regensburg前往这次旅行经过的最大城市慕尼黑。Charles建议到了德国总要受点历史的教育,于是在进入慕尼黑城市之前我们先到纳粹德国设立的第一个集中营-达豪集中营遗址参观。这个集中营建于1933年3月,最初用于关押政治犯,后来扩展至关押犹太人、同性恋者、吉普赛人、耶和华见证人、战俘等各种“被认为有问题”的群体,在二战前期成为纳粹集中营体系的“样板”,很多其它集中营都以它为蓝本。

我们参观了原始营房改造的展览馆,从其中对纳粹时期历史和集中营生活的介绍才知道原来德国及其占领区在纳粹统治时期除了主集中营,还建立了数万个分集中营和劳动营,在地图上密密麻麻地分布。仅达豪集中营就在巴伐利亚地区建了约140个分营,主要用于提供强迫劳动力,服务于军工厂、铁路建设、矿山、飞机制造厂等。 达豪集中营的囚犯生活极其艰苦,充满非人待遇, 每日清晨四点(夏天)五点(冬天)起床,接受点名、站立检查(1小时),然后工作到下午六点半,再接受点名、站立检查,这样的强度造成这里虽不是灭绝营,但仍有大量囚犯死于:疾病(伤寒、肺结核),饥饿与过劳,暴力虐待、枪杀、殴打。展览馆内的照片、文件、囚衣、日记,还有幸存者的证词让人沉默、心痛,也让人更加清醒地看待自由、尊严与人性。


纳粹时的集中营分布


离开集中营遗址,我们先开车到住的宾馆Hotel Augustin Munich,那里的前台很贴心,让我们可以早入住。于是我们在房间里休息了一下之后就出门坐地铁到了慕尼黑的老城中心。从地铁下来沿着慕尼黑警察局旁的小巷先来到了有着一双对称的洋葱形圆顶的圣母教堂(Frauenkirche),教堂内部安静庄严,淡色石柱笔直排列,宛如森林中整齐排列的杉木。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窗投下柔和而斑驳的光影,在地面上形成流动的色彩,与空间的宁静构成微妙的对比。 绕过教堂,就进入了慕尼黑老城区的核心 - 玛利亚广场(Marienplatz)。习惯了宁静小镇的我们被广场上的人潮涌动给吓了一跳,四面八方的人流不断涌入,游客、学生、街头艺人、通勤者、骑车人、推着婴儿车的父母,不同的面孔、语言和节奏在这里交织。我们到达广场的时候快到5点,据说5点广场中心的新市政厅(Neues Rathaus) 的音乐木偶钟会有表演,于是我们也和不少游客一起站在广场的一边翘首等候。这座新市政厅气势恢宏,哥特式立面雕刻繁复,塔尖高耸入云。5点到了,建筑正中的音乐木偶钟(Glockenspiel)准时响起音乐,然后上下两排的骑士对决和舞蹈的人偶缓缓开始旋转,演绎起中世纪巴伐利亚历史上的两个真实故事:威廉五世的婚礼和酒桶舞,人偶的动作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它把中世纪的荣光、战胜瘟疫的坚韧,和人民的节庆喜悦,用音乐和舞台形式呈现出来,还是很有特色。


圣母教堂

玛利亚广场


音乐木偶钟


看完木偶钟表演我们继续在老城区闲逛,老城给我们最大的印象就是隔几百米就是一座教堂或修道院,这些教堂建筑装修风格迥异,有的宏伟庄严,展现着哥特式尖顶的挺拔与肃穆;有的则柔美典雅,带着浓厚的巴洛克风格,曲线和装饰华丽繁复,仿佛讲述着时代的艺术故事。据说这个老城在二战时被轰炸得支离破碎,几乎所有的教堂都是战后重建的,让人深感信仰与文化深深扎根于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我们在老城著名的露天市场维克图阿连市场(Viktualienmarkt )休息一下,看到不少游客在挑选新鲜水果、香肠、奶酪,或者在长桌喝啤酒、聊天,本来也想在这里附近找个有德国特色的餐馆吃晚饭,结果发现不少餐馆都客满,只好坐地铁回到hotel附近找了一家据说慕尼黑节时非常有名的德国餐馆Wirtshaus am Bavariapark,再次品尝了德国猪肉餐和当地啤酒。

教堂集锦


慕尼黑老城区


露天集市


慕尼黑街景


5月28日,今天阴雨天,我们俩觉得虽然老城区还有不少景点没看,但是感觉那里游客众多、摩肩接踵,很难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于是决定早上去城市西郊的宁芬堡宫(Schloss Nymphenburg )看看。到了宁芬堡宫,果然雨天游客不多,我们撑着伞,沿着鹅卵石铺就的中轴道缓步走入宁芬堡宫的前庭。灰白色的天空低垂在宏伟的巴洛克宫殿之上,使它原本庄严对称的线条多了几分沉静与内敛。宫殿前的池塘泛起一圈圈细小的涟漪,几只天鹅在水中悠然游弋,仿佛丝毫不被雨水打扰。

绕到宁芬堡宫主楼的后面,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广袤开阔的巴洛克式花园铺展开来,如同宫殿延伸出的绿翼:宽阔的石砌中轴道笔直地穿过草坪,一条静静流淌的运河沿着主轴延展,两侧对称分布着修剪整齐的树篱与雕像,令人感到一种典雅而有秩序的美。 雨水将整个花园洗得更加清新,草坪透着浓郁的绿色,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与植物清香。大理石雕像的轮廓被雨水打磨得光滑,像是在雨中低语。沿着林荫道缓步前行,脚下的碎石路因雨水浸润而微微发亮,每一步都踩出柔和的沙沙声。 我们沿着小运河踏入林地深处,园林便展现出另一副面貌:这里的路径不再笔直,而是蜿蜒着穿梭在密林与草坡之间,宛如进入英式自然园林的柔和怀抱,一座座小巧精致的观景亭与隐秘的宫廷建筑点缀在园林各处。小径最后通到一个小湖,不少野鸭在雨后的水面悠悠划过,水波荡开,泛起一圈圈柔和的涟漪。往回走,走到花园的中心轴线深处,一座层叠式喷泉出现在视野中:石砌的水台一层层往上堆叠,水流从顶端溢出,顺着台阶般的水槽缓缓倾泻而下;石雕水神安静地立于水池中央,肩头挂着水珠,面容被雨水濡湿,仿佛沉思,又似在倾听雨中的世界。





宁芬堡宫 1


宁芬堡宫 2


宁芬堡宫 3


宁芬堡宫 4

逛完宁芬堡宫雨越下越大,我们俩决定转战室内游,因为我近两年开始画画,我们就坐地铁来到了慕尼黑绘画陈列馆(Alte Pinakothek)去膜拜大师们的画作。慕尼黑绘画陈列馆原本主要陈列古典主义的画作,但是因为新绘画馆在装修所以有不少近代大师的画作也在这里展出,我们就先去了我最喜欢的印象派画展列厅。走进印象派画展的展厅,发现这里有不少名家作品,包括马奈的'莫奈作画图',莫奈的‘睡莲’,梵高的‘向日葵’和‘草地’等等, 这些画作色彩斑斓,很巧妙地捕捉了瞬间光影与自然气息的跃动场景,被刷成柔和的米色的墙面映衬得活力四射,仿佛阳光洒满了整个房间。

从印象派画展列厅出来后,我们又进入了古典画陈列厅,在画廊中缓步前行,墙上挂着一幅幅欧洲绘画史上的经典杰作——鲁本斯的张力、伦勃朗的光影、丢勒的细致、拉斐尔的温润,提香的华彩,仿佛一场跨越数百年的艺术盛宴在眼前徐徐展开。每一幅画作都散发着独特的生命力,色彩与光影交织,情感与技巧共鸣,让人仿佛能听见画中人物的低语与呼吸,心灵随着笔触的起伏起舞,沉浸在这古典艺术的无尽魅力之中。

印象派画作

古典画陈列区


提香的La Bella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